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稻田里养蛙 富民顶呱呱
文章来源: 梅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3-07-18 点击:646次

梅县区白渡镇悦来村探索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一田双收”

●本报记者 吴丽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田园趣味景象,如今这番景象即将在梅县区白渡镇悦来村实现。今年以来,悦来村扎实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因地制宜探索出生态种养新模式——稻蛙共生,使得“一亩三分地”实现双收,走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走进悦来村“稻蛙共生”基地,记者看到基地内的稻田被分割成一块块,每块都用塑料薄膜分隔,水稻下方黑斑蛙蛙苗成片(如上图,高讯摄),不时传出阵阵“呱呱呱”的蛙声,奏响悦来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乐章。“我们这个基地是改良复垦的,以前是水稻单一品种种植,经济效益比较低,今年在镇里和广州市荔湾区驻白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发展了‘稻蛙共生’项目。”悦来村党总支书记李洁清介绍道。

为何选择发展稻蛙产业?记者了解到,“稻蛙共生”是一种立体种养模式,可以达到蛙护稻、稻养蛙的效果。“我们养殖的是黑斑蛙,在稻蛙共生过程中,黑斑蛙吃虫、除草,能达到防治水稻虫害的目的,蛙的排泄物又是天然的有机肥,能够提升土壤肥力,田间生长的水稻也能为黑斑蛙生长提供庇荫的场所,实现两者的共生共益,既提升了水稻和蛙的品质,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悦来村“稻蛙共生”基地负责人蓝中东说。

目前,悦来村“稻蛙共生”基地占地约110亩,主要养殖黑斑蛙蛙苗,养殖周期约4个月。“现在我们第一批蛙苗已经‘上岸’了,每隔一天就有养殖户来收购,市场价格每斤20元到30元之间,销路也很广,全国各地的客户都有。”蓝中东告诉记者,他们一年至少可以养殖两批次的黑斑蛙蛙苗,产量大概有30万斤,年产值在800万元以上。

“稻蛙共生”种养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田两用、一季双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还带动周边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工作内容比较简单,相对来说也轻松,关键是离家也近,每天有150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很不错。”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李利芬表示,村里成片的稻蛙田就是“致富田”,既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也为悦来村乡村振兴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如今,悦来村将黑斑蛙养殖与水稻种植有机结合,成功探索了“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提高了农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效益。“黑斑蛙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口感极佳,是一种优质的营养食物,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良好。”蓝中东说,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让公司更有信心做大做强,接下来将扩大基地规模,并针对有意向发展“稻蛙共生”模式的种养户传授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更多农户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我为改革献一策

当前,在“稻蛙共生”生态种养新模式的推动下,悦来村可以在有限的农田里,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这也再次验证了“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也只有发展好产业,村民才能增收致富。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那么要如何推动产业发展呢?我认为,要结合当地的实际,不能盲目发展产业。盲目效仿不仅无法保证增产增收,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影响当地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振兴中,要因地制宜、科学统筹,依托本地资源禀赋,把土壤、气候、劳动力、运输等综合因素考虑进去,明确产业发展思路,打造特色产业品牌,才能推动当地产业健康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讲述人:梅县区白渡镇悦来村党总支书记 李洁清 整理:吴丽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