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陂蓬村居微型调解庭里,当事人双方正通过智慧法律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一场土地纠纷的调解。(王玉婷 摄)
●本报记者 王玉婷
“我打个比方,‘法治’就像是‘铺路’,让基层治理更加有序,也为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说起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因“法治”而实现“善治”、推动乡村振兴的“蝶变”,该村党支部书记陈焕新深有感触。这寥寥数语,是他用四年时间探索实践得出的“经验之谈”。
陂蓬村地处粤东北山区,曾经和很多农村地区一样,面临着法律服务供给不足、可持续性保障困难等问题,导致村民法律意识薄弱、乡村发展落后。从一线城市返乡的陈焕新认识到,弥补“法治短板”,营造法律意识强、村风民风好的向好向善氛围,是陂蓬村凝聚人心振兴发展的“出路”。
2019年4月,兴宁“智慧司法云”项目在陂蓬村启动试点建设,引进“智慧司法云”平台、驻村“法律机器人”,打造全国首个智慧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如今,陂蓬村已建成村民触手可及的数字化、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并从党建、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村政务、医疗健康等方面着力延伸“互联网+”建设,用党建赋能、智慧赋能乡村振兴,让原本矛盾多发的“问题村”成为了“零上访”的优秀示范村。
“智慧云”助推有序治理
村居微型调解庭里,当事人双方相对而坐,一边是调解员、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和“法律明白人”作线下调解,另一边是“智慧司法云”平台、“法律机器人”和专业律师供线上咨询。谈诉求、讲法律、想办法……在场人员仅用半小时,便通过智慧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化解了一起兄弟间的土地纠纷。
据了解,陂蓬村智慧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新技术,做到前方有“智慧司法云”平台、驻村机器人“律师”,后方有广东定海针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团队,使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服务平台无缝衔接,实现人民调解、公证业务、律师服务、社矫监管等全业务在线申请、全流程在线追踪,开启从“群众跑腿”到互联网“数据跑腿”的服务新模式,实现由“政府端菜”向“群众点餐”的转变,有效缩短了调解流程、节约了调解成本。
“村里有‘智慧司法云’平台很好,‘机器人’不偏不倚,专业律师经验丰富,村里团队通情达理,帮我们及时解决矛盾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当事人罗先生告诉记者,在“开庭”前,他们还咨询了村里的“法律明白人”,已经对相关法律知识有所了解,提高了现场调解的效率和质量。
罗先生所说的“法律明白人”,正是打通法治乡村建设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在陂蓬村,由村干部、村民小组长、老党员为主的24人“法律明白人”队伍,人熟、地熟、事熟,经常活跃于乡村、穿梭在人群,担起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法律政策、调解矛盾纠纷、引导法律服务等责任,成为基层治理最为活跃的“法治细胞”。
“村里挑选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热心又有正能量的人做‘法律明白人’。从最初的4人到现在的24人,规模不断壮大,威信不断提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陂蓬村“法律明白人”陈付英说,村里时常组织集中培训,提升大家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村民的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发生矛盾纠纷会主动来找“法律明白人”调解、咨询“智慧司法云”平台律师或请教驻村机器人“律师”。调解不了的,再逐级交给村居微型调解庭、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兴宁“智慧司法云”打造的法治乡村数字化典型入选中央七部委联合编制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入选全国网信系统2022年度网络普法优秀案例等,“陂蓬模式”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陂蓬模式”把引进“智慧司法云”平台、“法律机器人”与培育“法律明白人”相结合,破解了农村普法缺人才等问题;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实现司法、行政、社会组织等多方专业资源与村民直接对接,解决了村民法律服务的“一站式”需求,为及时化解矛盾纠纷、普及法律知识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通过渐进式调解,矛盾纠纷基本都在村内解决。纠纷数量也是大幅下降,以前一年近百起,现在一年不到十起,并实现连续多年‘零上访’,乡村治理比较有序。”陈焕新说。
“互联网+”赋能乡村振兴
眼下正是丝瓜采收的季节,村民陈剑新和妻子穿梭在田间地头,忙着将新鲜的丝瓜采摘下来拿到“新哥聊振兴直播间”。而在不远处的陂蓬村电商服务站里,“新哥”陈焕新正在调试设备,准备直播带货陂蓬农产品。
“以前我们愁销路,不敢大规模种,现在村里包销,我们就放心跟着干。”陈剑新说,夫妻俩现在种植了70多亩的水稻、瓜果、番薯,还养殖了鱼类,一年下来能有十多万元收入,早已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通法治之渠,引善治之水,兴乡村之业。除了智慧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外,陂蓬村的数字乡村发展还有“互联网+党建信息平台”“互联网+农村政务平台”“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平台”“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等四大平台。其中,“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平台”让村里曾经卖不出去烂在田间地头的农产品摇身变宝,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户脱贫致富。该村在成立大陂湖农产品贸易经济合作社的基础上,注册了“陂蓬”“大陂湖”“钉隆山”等7类7个商标,推动陂蓬村农业品牌化发展。据统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的4000多元增至如今的2万多元,村集体收入从2011年的1000多元增至2022年的35万元。
“花这么大力气做好乡村治理工作,为的就是今天这样的局面,为的就是将村干部的精力从调解一桩又一桩的矛盾中解放出来,专心谋项目、推项目、促振兴。如今,省委提出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工作部署,我们更要抓住好机遇,在做好基层治理的同时,想方设法推动优势农产品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陈焕新说,党建引领是激活乡村治理和振兴发展的“原动力”。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将“公、廉、尊、管、干”五字牢记于心,带头抓党建、搭平台、带队伍、“打粮食”,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壮大集体经济,让党建赋能乡村振兴发展。
“‘陂蓬模式’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枫桥经验’,能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陂蓬村通过法律的普及,促进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广东定海针律师事务所主任李超本说,“陂蓬模式”已在广东多个地方落地,并在省外推广,让更多的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