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周二叩开百姓幸福门
文章来源: 梅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5-07-06 点击:6次

罗岗镇党员干部开展“上门行动”,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说一家话”。(罗岗镇政府供图)

●本报记者 陈思杰

通讯员 钟思婷 张幸华 张绮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兴宁市罗岗镇潘洞村党支部书记杨春泉的身影已出现在村民杨水妹老人的院落里。他熟练地检查着屋内的线路,换上崭新的灯泡,顺手把代购的生活用品递到老人手中。“你们比亲儿女还贴心!”杨水妹拉着杨春泉的手,笑容里满是暖意。

这份清晨的温暖,是罗岗镇全体党员干部响应梅州开展“围屋家访”要求和兴宁“周二上门去”号召,将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灶台边的生动缩影。

去年4月,兴宁市委吹响“周二上门去”集结号,要求兴宁市党员干部深入践行“四下基层”传统,变“等事来”为“上门去”。罗岗镇党委将梅州“围屋家访”要求与兴宁市委部署深度融合,创造性地将服务细化为“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精准服务到户”的生动实践。开展“上门行动”至今,罗岗镇党员干部的脚步踏遍了圩镇街巷和偏远村舍,用真情丈量民情,用实干破解民忧。

机制创新

党群同心织密“连心网”

为确保干部心无旁骛下沉网格,罗岗镇党委统筹289名骨干力量,将每周二定为“无会日”。

在源清村上窝片,干部张国强在走访中敏锐地捕捉到村民饮水难的集体焦虑——石壁下的取水点水质浑浊且水量不稳。“群众喝不上放心水,我们坐不住。”当地干部迅速行动,一套包含“扩大水房、三级过滤、密闭升级”的“提质+增量”方案快速落地。不久,汩汩清泉流进农家灶台,更淌进百姓心田。

这是罗岗镇推动“民情走访到户”的其中一个案例。干部们带着责任与温度,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说一家话”,一本本翔实的“民情日记”里,记录下就业、教育、医疗等102条建议和652件诉求,成为精准施政的第一手资料。

政策如何跨越“最后一公里”,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罗岗镇党委针对干部走访中发现的“政策睡在文件袋”问题,组织精干力量,梳理出宅基地审批、医保报销、困难救助等高频堵点和土地纠纷、婚姻矛盾等风险点,精心编制《高频民生政策解答手册》。在霞岚村的幸福食堂,每月一次的政策宣讲会座无虚席。干部们用地道的客家话,结合身边鲜活案例,将政策内容化作通俗的“家长里短”。宣传栏、微信群、大喇叭与上门讲解相结合,让惠民政策从“干部懂”变成“村民议”,从“纸上文”化为“实惠事”。

结对帮扶特殊群体、防汛期检查危房、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代办养老认证、代缴医保费……罗岗镇这些看似细微的“精准服务到户”,如春风化雨,让党的温暖精准滴灌到群众心田。

靶向发力

难题化解在群众屋檐下

“上门行动”的生命力,在于真刀真枪解决问题。罗岗镇建立了一套分类施策、闭环管理的响应机制,让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对于换灯泡、代购物这类日常琐事和燃眉之急,党员干部奉行“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即办”原则。自“上门行动”开展以来,像这样的“微服务”,罗岗镇已解决日常问题192个,代办事项310次,速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面对跨部门、村级无力独自啃下的“硬骨头”,罗岗镇则依托“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启动高效的“联办”机制。

潘洞村距离罗岗圩镇8公里,留守老人购物极为不便。村党支部创新探索“党支部+企业+党员志愿者”模式,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建起“幸福驿站”。商品代购、快递代收、事项代办……77岁的村民李凤英便是“幸福驿站”的常客:“家门口就能置办齐东西,生活方便多了。”

群众的心愿,就是行动的号角。罗岗镇广泛征集“微心愿”,精心实施“微项目”。目前已有72个“微心愿”被点亮,49个“微项目”落地生根。在联东村,曾经堵塞的水圳经过疏通改造,保障了全村生产生活用水的命脉;新建的篮球场和健身器材旁,回荡着村民茶余饭后的欢声笑语。这些“小而美”的改变,看似细微,却实实在在提升了乡村生活的便利度和幸福感。

在五福村,镇村干部通过深入走访,精准捕捉到该村产业薄弱的痛点。他们引导村民盘活山地资源,发展红花油茶产业。如今,800亩油茶基地绿意盎然,既为村庄披上新装,更拓宽了村民增收的渠道。产业赋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

强基固本

党旗引领治理新图景

“上门行动”不仅解决了群众难题,更成为罗岗镇锻造队伍、夯实堡垒、淬炼作风的生动课堂。在一次次“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的实践中,党员干部的政策宣讲能力、矛盾调解技巧、应急处突本领和群众工作艺术得到全方位锤炼。同时,参与民生项目推进、化解信访积案等,让党员干部们更懂基层脉搏,更近民心所向,服务能力实现了质的飞跃。

一次次行动中,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普通党员被充分动员起来。通过设岗定责、划分党员责任区、成立党员互助小组,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被彻底激活。广大党员活跃在房前屋后,成为政策落地的“宣传员”、民情上达的“信息员”、矛盾化解的“调解员”、便民服务的“代办员”。

作风是行动的保障。罗岗镇党委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贯穿始终,构建了严密的闭环机制,从“访前调查准备”到“访中会商研究”,再到“访后限期办结反馈”,环环相扣。所有群众诉求实行台账式管理、清单化销号,“首问负责制”和“接诉即办”成为硬杠杠。

“我们就是要用‘四个到户’的金钥匙,打开服务群众的‘幸福门’,把党的政策甘泉精准引到田间地头,把暖心服务送到灶台炕头,让‘百千万工程’的成色更足,让乡村幸福的底色更暖!”罗岗镇党委书记刘世泉说。

随着“上门行动”的持续深化,以真心构筑的党群连心桥愈发坚固,一幅组织有力、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百姓和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在罗岗镇这片充满希望的红色热土上,铺展得愈加壮丽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