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育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忠铎在祠堂参与调解村民矛盾纠纷。(广福镇供图)
●本报记者 杨乔颖 林德培
蕉岭县广福镇广育村村民黄某英一家5个子女为家产分配激烈争执,周边邻居多次劝说未果。在村里围屋,村党总支部书记黄忠铎摆出方桌、板凳,面对面讲理说法,最终“化干戈为玉帛”,两代人签下调解协议。
由基层干部和贤能达人在客家围屋里化解家事纠纷、弥合亲情裂缝,像广育村这样的工作模式,如今在广福镇各个村(社区)已成为常态。
广福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挖掘运用客家围屋的精神内涵,活用人文资源、融合法治元素、撬动社会力量,创新推行“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在客家围屋里设立矛盾调解室、家风家训馆、村民议事会,有效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近3年来,该镇未发生刑案警情,民事纠纷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1%。近日,“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入选梅州市实施党建赋能工程推动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
以文化人解事
家训谣谚贯穿始终
广福镇地处粤闽两省交界,农村边界土地、林权纠纷和邻里、家庭矛盾占民事案件的82%。
早前,在广福镇豪岭村,原本友好相处的邻居钟某新与钟某平闹得很不愉快。原来,钟某新在两家相邻院墙过道上施工,遭到钟某平阻拦,双方怨气不断上升,甚至相互谩骂。
怎么调处?考验着豪岭村村干部的智慧。“亲戚常来往,邻里勿结怨!”在调解过程中,豪岭村村委会调解员钟辛亥从客家俗谚入手,动之以情、释之以法,最终使双方冰释前嫌。
无独有偶。广育村黄某夫妇也曾因观念不同经常争执,哪怕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能引起一场大吵。夫妻间的矛盾越积越深,双方父母试图缓和两人矛盾也未奏效。广育村妇联得知情况后,借用“公不离婆,秤不离砣”“一个瓶一个盖,自家老婆自家爱”等客家古训,对他们进行耐心劝解,教育引导黄某夫妇互敬互爱、互谅互让。黄某由此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郑重向妻子道歉,两人重归于好。
这是广福镇基层干部巧用客家谣谚说理劝架,成功化解群众矛盾纠纷的生动缩影。“这些民谣和谚语都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其中就包含了邻里和谐、宽容礼让的内容,是调解的‘好帮手’。”广福镇党委书记陈国政总结道。近年来,广福镇将客家俚语俗谚作为调解矛盾纠纷的一个切入点,通过聘请9名熟悉客家谣谚的调解员,激活客家谣谚中的“仁爱礼义”文化,引导当事人消除内心怨气,进而化解矛盾纠纷。
以文化人解事在广福镇已成常态。当前,广福镇将客家家训贯穿矛盾纠纷调解始终,实现了情与法结合,柔性化解矛盾纠纷。“我们组织编写并发放了《客家家训三字经》,让客家传统美德深入人心,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调解过程中,组织当事人重温家训,引导当事人以和为贵,合理合法处理纠纷。调解后,还会拟定一份含有家训的调解协议,劝诫当事人履行协议勿再起争端,推动矛盾纠纷从根本上化解。”陈国政说,截至目前,广福镇已用客家民谣、谚语成功化解各类纠纷230多起。
聚合力量理事
巧用贤能解决纷争
在客家农村地区,德高望重的贤能具有群众基础好、道德威望高、信息来源广、知识水平高等优势,由他们出面调解纠纷,往往会事半功倍。
此前,广育村村民黄某英的5个子女因家产分配纠纷,互不相让甚至大打出手。黄忠铎得知后,在围屋以先人的德善观教育他们:“俗话说‘家事无对错,只有和不和’”“莫因些小心相违,手足以和为贵”。黄某英几个子女听后满脸通红。在沟通交流中,黄忠铎发现大家都有和好的意愿,便通过一番悉心调解,最终促成大家达成和解协议,一起家事纠纷就此得到圆满化解。
在调解矛盾纠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还有客家妇女。广福镇党委组织成立了巾帼服务队,进村入户串门、深入田间地头,摸查纠纷苗头、倾听群众诉求、宣讲法律法规,近一年来排查化解风险隐患12处,调解家庭纠纷52起、邻里纠纷47起、婚姻矛盾36起,调解成功率达98.5%。广福镇妇联主席黄清萍评价道,一把椅子、一杯茶、一句暖心的话,她们发挥女性智慧与力量,化解矛盾纠纷时往往能“以柔克刚”。
近年来,广福镇充分借鉴“枫桥经验”,根据当地基层矛盾纠纷特点,探索创新人民调解工作模式,各村(社区)全部组建村民议事会,吸纳“五老”、巾帼服务队、人大代表和驻村法律顾问等社会贤达,联合综治中心、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力量,结合围屋议事、夜谈会等场合,就地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此外,广福镇还由镇团委、妇联牵头,成立少年儿童议事会,由议事会成员围绕儿童权益保护、村(社区)治理等提出建议,形成“征求意见、实地调查、拟定议案、资源链接、建议落地”的闭环链条。同时依托侨乡优势,设立涉侨调解工作室,以乡情为纽带,借助侨领威望,着力化解归侨和侨眷产权、身份、劳务等多发问题,累计调处化解涉侨纠纷17宗,解决涉侨问题23件。
搭建平台议事
消解矛盾和合善治
广福镇石峰村曾因耕种条件差、村民耕种收益低等原因出现部分耕地撂荒现象。石峰村“两委”干部商量后,决定将撂荒地交由种植企业进行规模化种植。
但要让土地流转起来,却并不容易。“农民都把土地当成‘命根子’,不少村民宁愿让土地荒着,也不愿租给企业。”石峰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钟景维说,“症结”在于部分村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不足,村里也缺乏农村土地流转组织、指导和管理的有效手段。
村民议事,围屋内好商量。“我们将村民召集到围屋内,逐一说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的原因、方式、前景和交给企业实施的优点等,所有疑问都当场讲清楚,不把问题带出围屋。”钟景维说。经过商量,石峰村村民的土地由村党组织统一集约,并签订合同,按照合适的价格租赁给种植企业,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撂荒地复耕复种得以顺利进行。
“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的作用绝不仅仅限于调解矛盾纠纷。我们充分挖掘客家围屋的独特作用,利用圆桌、板凳说事,积极传达政情,倾听群众诉求,让村民自治成为现实。”广福镇党委组织委员徐霞说,自2023年5月总结提炼出“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后,镇里引导各村(社区)成立“围屋议事会”,搭建“方桌议事平台”,制定融合客家文化、乡贤文化和法治文化的议事规则,紧扣“中和民意、以安四乡”的客家思想内核,将客家围屋打造成兼收并蓄、包容内外的群众议事场所,做到“小事不出家”“大事围屋议”,“围屋”成为了“和屋”。
“无论是政策传达,还是矛盾化解,我们都在围屋里进行。”在黄忠铎引导下,记者来到广育村调解工作室——村里的围屋。进入围屋,墙壁两边客味十足、耳熟能详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映入眼帘。黄忠铎说,受益于“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村民如有涉及土地纠纷、家庭矛盾、乡风文明、乡村产业等重大事项,均可拿到围屋“说一说”,大家“打开天窗说亮话”,增进互信、凝聚共识,消除误解、消解矛盾。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广福镇曾经“脏乱差”现象严重,卫生状况连续多年全县垫底,垃圾遍地平常事,污水横流无人管,扯皮闹事随处见,打架偷盗时常有……如今,“客家围屋定分止争工作法”在广福镇已全面铺开,在解决基层治理难题和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工作上取得了初步成效。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该镇利用37个围堂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30多件,帮助解决各类突出问题25个,信访量下降60%,收到了“以和为贵、和合善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