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里子”“面子”齐抓 产业村貌“共美”
文章来源: 梅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3-10-10 点击:467次

雁洋镇三乡片区上村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吴丽伶 摄)

●本报记者 吴丽伶

秋高气爽,碧空如洗。沿着省道224线行驶,宽阔整洁的道路纵横交错,梅县区雁洋镇三乡片区的甲坑村、上村村、小都村、下村村等村落被依次串联,这些曾经不知名的小村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不断增“颜值”、提“气质”,呈现出一幅环境美、产业兴、村民乐的和美乡村画卷。

近年来,雁洋镇以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以丙雁松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抓手,立足各村资源禀赋,按照“一村一定位、一村一画像、一村一蓝图、一村一计划”的思路,因地制宜推进三乡片区建设,既做到“面子”塑造,又注重“里子”涵养,打造了一批“内外兼修”的和美乡村,让农村“颜值”更靓、产业“路子”更宽、农民“口袋”更鼓,不断实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扮靓“面子”

乡村美如画

走在上村村新打造的溪河栈道上,只见清澈见底的河流缓缓流淌,映照着两旁的绿树和错落有致的民居,不时有村民在河边散步,村庄摇身变为“房在林中、村在景中”的绿美乡村。“现在村庄变得干净整洁,年轻人也愿意回来了。”谈及村里的变化,村民谢强发点赞道。

去年以来,上村村投入300多万元新建改建了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包括新建蓄水山塘和改建西洋坑休闲小广场、坑口停车场、上村小学等,极大方便了村民耕作、出行和游玩。同时,严格落实网格化管理,实行镇村联动、党员带头,对“三清三拆”工作进行包片包户分组,全面推进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

“我们在有条件的地方都绘制了充满客家童趣的墙绘,并按村民意愿安装上了格栅,经过改造,房屋外立面焕然一新,村庄整体风貌得到大幅提升。”上村村党支部书记邓志成告诉记者,下一步该村将积极补齐短板,以“建管结合”方式继续把控乡村农房风貌,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四小园生态板块建设,用“绣花功夫”点缀乡村环境。

为了让更多村民自发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各项工作中,上村村通过强化村民自治,充分发挥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作用,引导村民自觉管护环境。“我们加强了日常巡查,对前期整治效果做到每日巡查全覆盖。”邓志成说,接下来计划在村里建立常态化管护机制,持续维护好“新村新貌”。

做实“里子”

产业添活力

眼下,正值稻谷生长的抽穗扬花期,小都村近200亩水稻正迎风摇摆。这是该村以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为契机,发动乡贤陈启元回乡投资并成立广东三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丝苗米种植基地,去年仅一季就实现了大丰收,亩产超千斤。

“小都村耕地较少且劳动力紧缺,集约土地承包,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有效发展模式。”小都村党支部书记陈伟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发展丝苗米种植产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2万元收入;农户从中得到每年每亩450元的租金,且三年一递增;公司每年收获的大米投放大湾区市场,价格也很喜人。“‘村党支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是三赢。”

小都村丝苗米种植基地的落户,还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农忙时节可带动5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租金+工资”的双收入。“每天有150元工资,还能照顾家里,我很满意。”村民陈永东说。

与此同时,小都村预制菜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生产的梅菜扣肉在大湾区打开了市场,去年产值达300多万元,今年还将根据需求丰富产能和产品线,提高市场竞争力。“我们将努力争取资金,谋划更多产业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对于小都村今后的发展,陈伟方还有不少想法:比如利用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楼顶搭建光伏发电设备,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美乡村建设才会有持久内生动力。如今的雁洋镇,统筹兼顾各村实际,错位发展蔬菜、丝苗米、真菌种植等“一村一品”产业,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推动三乡片区后来居上,努力实现雁洋全域振兴。“产业发展多元化,村民增收路子才能更广,乡村振兴底气也会更足。”雁洋镇党委副书记杨青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