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浩医疗生产车间内,工人对助听器进行检测。 (林翔 摄)
●本报记者 黄 科
通 讯 员 黄 新 刘学文
“四上”企业是市场主体、实体主体、经济主体,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培育“四上”企业,壮大“四上”企业,对推动实体经济和加快整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市工信局正认真按照国家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全面摸清全市工业企业底子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以“小升规”培育推动“四上”企业发展壮大,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摸清底子 有的放矢
日前,记者在位于梅江区城北镇的广东昊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看到,工人正有序开展焊接、拼接、喷涂等工作。“今年上半年订单有300多辆,产值突破1000万元,今年‘上规’应该没问题。”该公司负责人易新宇说。
昊龙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梅州首家获得工信部公告的道路机动车生产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目前可年产各型号的半挂车900多台,产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市、区各级政府的关心和帮助,特别是市工信局,多次到公司调研,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宣传讲解奖补政策,帮我们解决用地、融资等问题,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易新宇表示,在做好现有存量的基础上,公司已在梅县区城东镇建设占地40亩的新项目,预计年底可投产,届时产值可实现翻番。
深入企业摸清底数,梳理分析全市各镇(街)工业企业培育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这是市工信局推进“四上”企业培育、壮大的举措之一。
“我们联合市市场监管局,以及各县(市、区)对全市113个镇(街)工业企业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摸查,通过对全市登记注册的5178家制造业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制定近三年‘四上’企业‘小升规’梯度培育计划。”市工信局民营经济与服务体系建设科科长黄新介绍,接下来,将以全市摸查筛选出的2023年1月至6月营收达500万元以上的121家企业为基础,融合原“小升规”培育库138家营收500万元以下的企业,优化调整2023年“小升规”培育库企业至259家进行重点培育,2023年度培育目标为100家以上。
做优服务 推动增长
乘着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东风,位于兴宁市产业转移工业园的辰浩医疗科技(广东)有限公司正铆足干劲赶订单、扩产能,跑出发展“加速度”。
“今年订单量、生产经营态势稳步上升,第一季度主营业务产值达2500万元。”辰浩医疗负责人李林东表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信部门的支持下,公司在“上规”的基础上得到快速发展,接下来会结合兴宁医疗器械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加大科研投入,打造一张兴宁最响亮的医疗器械企业名片。
在大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市工信局还着力优化“小升规”精准培育服务措施,加强对“规下”工业企业的分类培育指导,帮助完善企业“上规”要素,做到应统尽统。
“我们今年上半年的产值突破300万美金,达到了‘上规’条件。”位于梅县区水车镇的梅州镁坍工贸有限公司,自2020年成立以来,潜心工艺编织业务,在短短3年时间就做到了“上规”。该公司负责人彭东升表示,得益于工信部门上门讲解和指导服务,让他对企业“上规”发展有了新认识,更加坚定了做大做强企业的信心和决心。
为贯彻落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部署,市工信局多措并举,以“小升规”培育壮大“四上”企业。“建立健全全市工业企业挂点培育机制,充分发挥‘一起益企’重点企业服务保障机制,推行‘千名干部挂千企’活动,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加强规上企业动态监测和跟踪服务,加强对规下工业企业分类培育指导。”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局将研究探索推动“四上”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小微企业上规上限,不断增强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推动梅州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双向奔赴 拥抱发展
“四上”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据重要一席。大力培育、壮大工业“四上”企业显得尤为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工业企业和工信部门齐心协力,携手并进。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欣喜地看到,大部分企业能够做到不等不靠、知难而进、加速发展;各级工信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靠前服务、主动服务、精准服务,为企业发展壮大保驾护航。
这一边,作为市场主体的工业企业锚定生产发展目标,开足马力赶制产品、加快项目建设;另一头,作为服务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信部门,在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时代背景下,勇敢地站出来、沉下去、“搭把手”,做细做精做优服务,力促企业上规上限、提质增效。
相信这场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奋进的“双向奔赴”,在政企同心的携手努力下,一定能够早日迎来丰收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