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零星茶”卖不出 八星茶不愁卖
文章来源: 梅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01 点击:760次

李岸(左一)在制茶车间查看制茶情况。(高讯 摄)

编者按

近日召开的八届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强调,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敢于改革、善于改革,大胆闯、大胆试,变工作改良、方法改进为体制机制改革,以思想破冰、改革破题,推动工作取得新突破。本报记者结合大兴调查研究,深入挖掘基层改革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强对典型经验的宣传推介,全面展现梅州改革发展的生动局面。今日起本报推出“聚焦梅州高质量发展 改革创新在行动”和“我为改革献一策”专栏,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郑炜梅

虽然清明过去已经快两个月了,但在位于平远县热柘镇下黄地村的八星客实业有限公司制茶车间里,制茶师钟望仍在忙着制茶,制好的茶叶将统一打包成“八星茶”品牌产品对外销售。去年,该公司4万余斤茶叶销售一空,而今年春茶还未开售,老客户便早早抢着下单了。如今茶叶备受追捧的场面在2021年前是难以想象的,2020年公司出品的4000斤茶叶仅卖出20斤。

“八星茶”是乡贤企业平建集团八星客实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茶叶,该公司扎根下黄地村,2019年成立之初就决定,每售卖1斤茶叶就交10元管理费给村里。这个曾经缺乏支柱产业的村,在企业家“出身”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岸带领下,大胆改革,实施“三步走”计划,标准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建立统一品牌,大力开拓市场,不断做强做大茶产业。

历经辛酸延续种茶传统

下黄地村坐落在距平远县城30公里远的小山坳里,曾是省定贫困村,面临产业支撑力不足的问题。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兴旺。2019年,李岸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考虑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种茶传统的实际,他与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一合计,决定要靠山吃山,将发展壮大“土茶”列入计划。

“村里有种茶传统,家家都有茶山,虽然种植数量不多,但人们也靠着它补贴家用”“这里曾有‘头锅叾、二南台、三黄地’的说法,所以我们发展茶产业完全有优势”……土生土长的下黄地村民心里总有关于茶的记忆。“但长久以来,村里的茶产业一直没有规模化发展,几十年过去了还是零散种植,且没有统一标准,这也让下黄地茶逐渐‘没落’了,浪费了我们的好资源。”李岸深入了解情况后发现,村里种茶虽有优势,但发展前景却并不乐观。

企业家出身的李岸决定利用自己的优势,带动村民发展。为了带动村民重新翻种茶山,他垫资动员村民复耕田地,同时发起成立八星客实业有限公司,流转约460亩山地,带头种茶树,期望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带动发展。然而事情进展得却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由于种植经验不足,复种的茶树几乎“全军覆没”,损失140多万元。在走访请教专家,并一遍遍育种培苗后,茶山才开始绿了起来。在这之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种植这些种苗。

从只卖出20斤到不够卖

2020年迎来了茶叶的销售期。彼时,下黄地村出产的茶叶还不叫“八星茶”,茶叶制作还是沿用家庭作坊式制作,更谈不上精美包装。“那一年的情况是,企业出品约4000斤茶,但最后只卖了20斤,其中还有亲朋好友购买的‘人情茶’。”总结过去教训,李岸认为是缺乏统一标准、品质参差不齐、知名度低,难以得到市场认可。

被现实打醒的李岸带着村干部到江西等地学习取经,回来后开始大刀阔斧改革,并实施“三步走”计划:第一步标准化种植;第二步建设标准化车间,规范生产标准;第三步建立统一品牌。明确思路后,李岸在村里扎根了下来,确定了标准化种植过程、统一采摘时间、采摘标准等;以“八星茶”品牌统一对外销售,加强营销;建立标准化制茶车间,规范生产,提高效能。

“这是筛选机,这家伙几天就能干完以前需要茶农半个月才能做完的事。萎凋机、杀青机等可以让揉捻、发酵的温度、湿度、程度通过机器实现标准化。”在2020年建起的全新制茶车间里,李岸熟悉地介绍着这些“大家伙”,在这些机器“卖力”工作下,一批批茶被制成不同品种,搭上网络“快车”,发往全国各地。2021年,下黄地村销出“八星茶”1.4万斤,带动170多户村民参与种植,全村当年新种茶树270亩。

土茶有品牌,销售有门路。村民刘辉霞家一直有种茶传统,如今参与茶山管理的她见证着这些年村里茶产业的发展。“以往制茶、卖茶都靠自己,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要担心销售问题。”刘辉霞说,现在村里有了制茶厂后,她家茶叶便可以就近送来加工,而且再也不用担心销售问题了。

从销售惨淡到如今不愁销路,村民们种茶积极性高涨,越来越多人逐步扩大自家茶山规模。现在,下黄地村还准备围绕“茶+”深入拓展。“‘八星茶’是由于村里共有8个姓氏,寓意是我们拧成一股绳,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好!”李岸说,接下来,他还将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带领乡亲发展好产业之余,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我为改革献一策

从我2019年回村里到现在已过去了3年有余。以前作为一名企业家,我看到的是产品是企业的命脉;回到村里,我更深切明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我认为要抓好产业发展“长线”,摸排发掘当地产业能手、专家、乡贤资源,搭建协作平台,让这批能人对家乡有清晰的“坐标点”,能为本地区产业发展思路、出路出谋划策,并引导他们发挥在各行业各领域的优势,链接各路资源,在“专业镇”“专业村”“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充分把区域基础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益,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和村民共同富裕。

(讲述人:平远县下黄地村党支部书记李岸 整理:郑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