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型广东汉剧《虎口红线》第一次联排现场。(赖运香 摄)
本报记者 赖运香
梅州既有秀美的山水,更有深厚的文脉。作为国家级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近年来,梅州的文艺创作迎来井喷状态,先后推出了多部文艺精品,让广大群众享受到了艺术盛宴、让世界客都梅州散发出更大的文化活力。
根植本土
精心打造文艺精品
一台剧,如切如磋方成精品,如琢如磨始诞华章。
“公元1929年至1934年,中共中央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闽粤赣地区建立了苏维埃政权……”5月31日下午3点,悲壮凝重的画外音在梅城亮胜艺术中心南国牡丹剧场响起,拉开了新编大型广东汉剧《虎口红线》第一次联排的序幕。
记者在探班现场看到,舞台上,演员们的衣物逐渐被汗水浸透;舞台下,主创人员的眼神从未离开过每一幕剧情。两个多小时后,联排结束,所有演职人员紧接着开起了总结会,彼此间抠细节、提建议、谈感受,讨论着下一次联排要如何呈现更好的现场表演……这些奋斗坚守的场景仅仅是我市文艺工作者根植本土、积极投身文艺精品创作的一个缩影。
无论是台前的深情演绎还是幕后的无名英雄,每一台剧目精彩呈现的背后,都熔铸了每一位文艺工作者的心血。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认真落实“三好一正”工程,根植本地土壤进行艺术生态培育,不断促进本地文化战线进行艺术创作生产, 通过聚焦梅州题材、梅州出品、梅州形象,打造了一批具有岭南气派、客家风格、梅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文艺精品创作迎来百花齐放新局面。自推进实验区建设以来,我市还坚持创演并举,精心打造了“客都文化公益讲堂”“客都艺韵之周五有戏、周六有歌”“群星舞台大家乐”等文化惠民金字招牌,每年开展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超百场,受众近10万人次。
文脉赓续
精品力作佳绩不断
在这批“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中,山歌剧《等郎妹》《山魂》《桃花雨》《合家福》《客魂·家风》创下了“五连金”(连续五次拿下省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山歌剧《白鹭村》入选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汉剧电影《白门柳》获得第二届中国戏曲电影展优秀戏曲电影、广东汉剧《李坚真》在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获评优秀作品奖……值得一提的是,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广东汉剧《王昭君》、音乐剧《血色三河》等重点剧目斩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等15个奖项,创下梅州在全省最高规格、最高水平艺术盛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被国家和省的专家赞誉为“梅州现象”。
立足本土、自立自强,文脉赓续、厚积薄发……“梅州现象”的背后是我市许许多多文艺工作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和积累。“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梅州两台山歌剧《白鹭村》《春闹》同获金奖,并且这两台山歌剧的编剧、导演、作曲核心主创都是本土团队。如此强大的创作力量,在我省范围内是数一数二的。‘梅州现象’令人瞩目!”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说,“梅州现象”的出现,源自于本土戏曲工作者对本地戏曲生态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离不开地方领导对戏曲艺术的高度重视和对专业创作者的信任支持。
深耕本土培养、内外力量互促、保持肥沃“文化土壤”的理念,深深根植在我市文艺工作者的心中。“‘梅州现象’之所以成为业内专家赞誉的热点,关键在于梅州作品的质地。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只有本土人才在自我的创作‘根据地’上精心孕育才能出彩。”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表示。